肠道菌群控制了我们的大脑?

人体肠道含有各种各样微生物,如细菌、真菌、寄生虫和病毒。超过1亿细菌定植于消化道,是人体细胞的10-100倍。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,肠道微生物和机体已经成了相对和谐的共生状态。

 

有人戏称,我们=10%的人体细胞+90%的细菌,更有人认为,也许这些菌群才是人身体真正的主宰。尽管这些都是玩笑,近期一系列的研究发现:肠道菌群与人类的行为情绪有着奇妙的关联。

 

美国营养学界有句谚语:You are what kind of bacterial you have(你体内的细菌决定了你的性格)。这句话是有出处的,实际上来源于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》(PNAS)2015年发表的一篇新闻特稿——“细菌影响大脑”(Microbes on the mind),文章的主角就是“肠道内的菌群军团”。

 

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道关系密切,在调节肠道功能和代谢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。反过来,肠道也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细胞,参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,影响神经相关疾病的病因和发病进程。因此形成了微生物—肠道—大脑轴的概念,该轴对大脑情绪与行为的影响,已成为世界生命科学学术界进入21世纪的重大科研目标。

 

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,肠道无菌小鼠,在被强迫游泳后不会出现抑郁表现,同时也不会出现焦虑的行为。另外,对58名患有重度抑郁症病人和63名健康人的粪便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发现,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有着显著的差异。在抑郁症病人中,微生物主要来自于3个门类:厚壁菌门,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。研究人员把来自于5个抑郁症病人的粪便移植到无菌小鼠的体内后,无菌小鼠会表现出抑郁行为。相反,移植健康人的粪便不会产生这个结果。

德国最新研究发现,用抗生素杀伤肠道菌群会影响大脑海马体的神经功能,并揭示了Ly6Chi白细胞在参与大脑、免疫系统与肠道通讯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。

 

美国一项相关研究发现,益生菌对大脑异常行为的改善作用由迷走神经介导,摄入乳酸菌可改善小鼠焦虑情绪,伴随大脑γ-氨基丁酸受体的表达升高。而在切断迷走神经后,改善性作用减弱甚至消失。

 

同样在美国,另一项研究表明:补充益生菌,可使大脑传递快乐情绪的多巴胺上升大约1倍,缓解抑郁的血清素则上升约20%,而体内压力激素浓度则有降低现象。

此外,还有实验表明,喂食长双歧杆菌以及短双歧杆菌的小鼠面对焦虑时,应激反应强度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。当然这两种细菌对小鼠性情进行了不同的改造:短双歧杆菌让小鼠变得更加勇敢,而长双歧杆菌则让小鼠在面对压力时,体温不至于变化过快。

 

所以说,肠道微生物菌群稳定组成是发挥微生物—胃肠—脑轴双向调控的基础。不合理饮食、抗生素使用、饮酒、吸烟以及昼夜节律失调等外界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组成,在破坏人体微生态稳定的同时直接影响胃肠—中枢神经系统平衡的精确调控,尤以饮食因素影响最大。

 

消化科专家将肠道比成情绪的晴雨表,这也不难理解。情绪的波动,容易引起暴饮暴食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从而影响到胃肠道正常工作,导致肠胃功能失调,引起腹泻、腹胀、不消化等一系列问题。同样,肠胃道内微生物环境失衡,会引起各种肠道疾病,不仅影响到人的心情,还会使身体健康受损。

 

开智益生菌(鼠李糖杆菌LGG、乳双歧杆菌Bi07),不仅仅给你的肠道补充益生菌,还能够缓解压力,缓和情绪哦!
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