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去除白酒邪杂味之-酸辣味

  

       各位酿酒师傅和以及酿友们,大家晚上好,我是今天本次微课的主讲人常煦,在我的上次微课中,我与大家分享了关于米酒的种类以及米酒酿造一些内容。今天很高兴再一次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白酒酿造相关知识和技术。

 

     在上一次关于白酒邪杂味的微课中,贾盼老师给大家分析了白酒里面经常会遇到的问题----酒苦,我看在这次微课邀请页当中也有上次关于解决白酒酿造酒苦的链接,有兴趣的朋友待会微课后可以返回去温习一下。而在这期微课中,我将继续就白酒邪杂味里面的两味----酸味和辣味给大家做一个解读。

  前言

  

       在我们对白酒酸味和辣味进行剖析之前,我们必须先对白酒的酸味辣味做一个基本概述,也就是先给大家建立一个框架。

 

       上面的这张图非常的形象,太极讲究阴阳平衡,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,通过这种方式来解释白酒酸味辣味的关系恰如其分。

  

       和苦味不同,苦或多或少,在中国白酒这个范围内,整体上是都比较排斥的,即便是微苦,对于很多喝酒的人都不习惯,而且将酒苦作为白酒好坏的一类指标来衡量。但酸味和辣味不同,酸味和辣味本身都属于白酒的基本味,甚至于说酸味和辣味甚至适用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酒种,适度的酸味和辣味对于喝白酒的感官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正向作用。尤其是酸味,在中国白酒,尤其是大曲白酒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但所谓“过犹不及”,我们今天所将的酸辣邪杂味,其实属于这类,就是白酒中过量的酸类和辣味。过量的酸味和辣味肯定会破坏酒的整体感官,不但使酒的档次降低。甚至在有些时候,预示着酿酒失败。

  

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,比如中国传统调味品醋,究其源头,实际上就是做酸了的酒,所谓要做醋,先做酒就是这个意思。好,下面我们回归正题。

  

  首先先让大家了解一下辣味,大家都知道,五种基本味为“酸甜苦咸鲜”,辣味与基本味有本质的不同。辣味其实是化学物质刺激细胞,在大脑中形成了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的感觉,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觉。其他味觉在舌头以外的皮肤上是感受不到的,而辣皮肤是可以感觉的到的,类似于灼热感。所以其实不管是舌头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,只要有神经能感觉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。

  辣味并不是完全不好,适当的辣味有使食味紧张、增进食欲的效果。所以其实酒中适当的辣味,对酒口感的提升是有帮助的。

  但如果酒的辣味太大,肯定是不好的。辣味最大的缺陷就是掩盖作用,充足的辣味可以掩盖很多基本改观味,在酒中会抑制白酒中的其他物质的味觉感官,换句话说,酒太辣会掩盖酒的其他好的特点。我在这里也可以举个例子,有一类饮酒人群会将白酒中的辣口作为评判白酒的一种指标,认为不辣的白酒没有味,对于类人群实际上讲,是由于味觉神经产生麻痹,对一些基本味失去明显判断能力,而辣味是脱离味觉系统的感官感受,因此会出现我刚才所说的情况。因此,对于一款酒好坏的判断,虽然说要因人而异,但判断角度一定要客观和恰当。

  辣味来源,白酒中的辣味来源主要是醛类,如糠醛、乙醛、乙缩醛、丙烯醛、丁烯醛等。而一些多元醇如叔丁醇、叔戊醇以及己酸乙酯、乙酸乙酯等皆有辣味。

  既然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辣味的主要物质成分,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一条条讲解辣味是如何出现。

  

1.      辅料因素。比如辅料(如谷壳)用量太大,并且未经清蒸就用于生产,使酿造中将其中的多缩戊糖受热后生成大量的糠醛,使酒产生糠皮味、燥辣味,其实这个很好解释,在做的各位也许有感触,在小曲固态发酵中,如果谷壳加入量大,则原酒会比较辣。通常来讲,在辣味方面,小曲酒要高于大曲酒,新酒要高于陈酿酒。

2.      发酵控制因素。发酵温度太高;操作条件清洁卫生不好,引起糖化不良、配糟感染杂菌,特别是乳酸菌的作用产生甘油醛和丙烯醛而引起的异常发酵,使白酒辣味增加。

3.      再有就是发酵速度不平衡,前火猛,吹口来得快而猛,酵母过早衰老而死亡引起发酵不正常,造成酵母酒精发酵不彻底,便产生了较多的乙醛,也使酒的辣味增加。

4.      蒸馏问题。蒸馏时,火(汽)太小温度太低,或者馏酒温度过低,均会增加乙醛等低沸点物质的含量,造成酒辣味增加。

  

       白酒中必须也必然具有—定的酸味成分,并且与其它香味物质共同组成白酒的芳香。但含量要适宜,如果超量,不仅使酒味粗糙,而且影响酒的“回甜”感,后味短。酒中酸味物质主要代表物有:乙酸、乳酸、琥珀酸、苹果酸、柠檬酸、己酸和果酸等。

  

 

  造成白酒中酸味过量的原因主要有:

1.      酿造过程中,卫生条件差,产酸杂菌大量入侵使培菌糖化发酵生成大量酸物质。

2.      配糟中蛋白质过剩;配糟比例太小;淀粉碎裂率低原料糊化不好;熟粮水分重;出箱温度高;发酵升温太高(38℃以上)后期生酸多;发酵期太长,都将引起酒中酸味过量。

3.      发酵匹配度问题。酒曲质量太差;用曲量太大,酵母菌数量大,都使糖化发酵不正常,造成酒中酸味突出。

4.      蒸馏时,不按操作规程摘酒,使尾水过多的流入,使高沸点含酸物质对酒质造成影响。

  

工艺参考和建议

1.      排杂(原料处理、微生物净化):生产使用的稻壳和谷糠,其本身并不含有或很少有对白酒生产直接或间接的有害物质,但由于堆放时间过长或库房条件有限,难免发生发热、发黑、漏雨、霉变等情况,如果不经大汽清蒸排除杂味就使用,必然给酒中带来较大的邪杂味和糠腥味、霉味等,以汾酒为例辅料必须大汽清蒸40分钟以上。

2.      发酵温度控制。酒醅中的产酸杂菌则适应于较高的温度,在33度以下,杂菌的生长速度低于酵母,而在33度以上,杂菌的生长速度高于酵母。温度越高,杂菌的生长优势越大。因此,遇到酒醅发粘、速度增大,杂菌污染的情况,必须坚持低温入缸,这样既可以抑制酵母自身发酵迅猛而产酸,也可以利用异种微生物间最适生长温度的差异,达到扶酶抑杂的目的。在这里我其实想着重提一下,通过纯种微生物及相应复配产物,在这点上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应用,道理很简单,通过足量的有益微生物造成优势微生物压力,从而抑制杂菌的生长,这就是为什么通过安琪酿酒曲酿酒的成功率要高于土曲。

3.      善于把脉:用鼻子闻,酒精味浓且长,酸味较小。如气味清虚,酒精味淡、有青草味,是醅冷酒少;如热味浓,刺鼻带酸,是醅子热;如略有臭味,是污染严重。正常酒醅用手挤,从指间滴出的汁液色清而不浊;品尝带涩、酸。如酒醅发粘,疙瘩多,颜色鲜黄,为底醅酸败。

4.      蒸馏-缓:酒醅蒸酒过程中,缓慢蒸馏才能提高蒸酒效率,流出高质量的酒。由于酒精的沸点是78.3℃,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戊醇的沸点是138.3℃。如果蒸酒火力太大,不论什么杂质都会随酒流出,好的物质反而得到的少,酒质一定不好;火力小缓,可以避免穿甑、跑气的发生,而且酒流出来时温度较低,可减少挥发,保证质量和产量。

  

结语

     白酒酿造的源头在于微生物控制,就要从根本上了解白酒酿造的原理和过程,以便在这个过程中,最大程度的释放有益微生物的功效,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,只要把握这个原则,则酿出优质白酒的几率会大大增加。对于未来酒曲发展趋势而言,通过纯种微生物及纯种生物酶系合理复配形成的新型微生物曲,将是未来白酒酿造用曲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趋势。

     好了,今天我的本次微课就讲到这里,感谢各位参与。
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