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酵过程控制染菌及防治

什么是染菌?

发酵过程中除了生产菌以外,还有其他杂菌生长繁殖,影响目的产物产生。

 

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的处理控制

1、种子培养期染菌:

由于接种量小,生产菌在一开始不占优势,因而防御杂菌能力低,一旦染菌应将培养液作灭活处理倒掉。选用备用种子或倒种继续发酵。

2、发酵前期染菌:

发酵前期最易染菌,且危害最大。在此时期可以降低培养温度,调整补料量,改变发酵pH值,缩短培养周期等措施予以补救。如果前期染菌且底料基质消耗不多,可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,重新接种。

3、发酵中期染菌:

发酵中期染菌主要表现为pH波动;碳、氮源消耗快,发酵液发粘,菌丝自溶,产物分泌减少或停止。此时可降温培养,较少补料,添加抗生素抑制杂菌的生长。

4、发酵后期染菌:

发酵后期已积累大量产物,特别是抗生素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及杀灭能力。如果发酵达到要求,可提前放罐。

 

发酵染菌的防治

1、防止种子带菌    在种子制备及接种过程都要严格规范,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。

2、防止设备渗漏    仔细检查发酵罐补料接口及垫圈有无破损,阀门是否拧紧,有无渗漏。

3、保证培灭菌彻底  培养基灭菌通常采用,高压蒸汽灭菌法,121℃,30分钟。

相关内容